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劳动部印发《关于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1:01:01  浏览:86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印发《关于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印发《关于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


广东省劳动局,山东省劳动厅,青岛、深圳、成都、株洲、烟台、威海、盐城、四平、安阳、黄石市劳动(劳动人事)局:
现将《关于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情况,在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中贯彻落实。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请及时报送我部区域改革试点协调小组办公室。

附:关于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劳动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根据中央关于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针和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劳动部决定在山东、广东两省,以及青岛、深圳、成都、株洲、烟台、威海、盐城、四平、安阳、黄石等十个城
市进行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劳部发〔1993〕439号)。现就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试点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进行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新形势下推进劳动领域全面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进行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目的,是要在试点地区率先落实《劳动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建立起新型劳动体制,以促进试点地区其它各项改革的深化和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以其典型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地区进行区域综合配套改革,最终实现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体制的目标。
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劳动部关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解放思想,大胆试验,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城市为依托,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整体推进劳动领域各项改革,
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争取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形成区域劳动力市场和新型劳动体制框架。
二、试点的主要内容
根据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扩大企业用人和工资分配自主权,以确立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企业外部的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规范劳动力
市场运行秩序,促进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各项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应当达到的目标是:
1.充分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允许企业依法裁减富余人员。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招用人员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双向选择的原则自主招用人员。企业在因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经征得企业工
会组织同意后,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裁减人员。需要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对合同没有约定或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固定职工,企业应当按照其在本企业工作年限,工龄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工资的补偿费。对被辞退职工,其失业期间按规定发给失
业救济金。
2.各类企业和全体职工都要签订劳动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
选择部分企业进行集体合同试点,由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协议(集体合同),逐步建立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3.建立新的企业工资增长决定机制。对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以及经营机制转换基本到位的国有企业,实行在职工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由企业根据本地区就业供求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决定工资
水平和内部分配方式。
在进行集体合同试点的企业试行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工资水平增长的办法。可先选择少数非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扩大实行范围。
4.改革企业经营者现行工资收入管理办法,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将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与职工工资分离,与企业规模、生产经营成果(以利润为主要依据)、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相联系,形成企业内部利益制衡机制。
5.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结合企业机构设置的调整和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体系,在全面进行岗位劳动评价和职工劳动贡献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充分体制按劳分配原则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形式和办法,自主确定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工
资标准和工资关系。调整现行的职工工资构成,将应纳入正常劳动报酬的各种津贴、补贴等逐步全部纳入工资,使工资收入货币化、规范化。
6.进一步改革就业制度,破除统包统配,扩大公平竞争范围。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和用人方式,破除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干部与工人之间的身份界限,允许劳动者自主流动。进一步放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对企业从农村招用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逐步
形成城乡一体、有序流动的新格局。
大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职业介绍、就业(转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为主体,工作有机结合、功能完备、制度健全、服务优质的市场服务网络,为企业充分行使用人自主权、调剂企业富余人员、解决各种失业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劳动者求职、流动和重
新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合理控制失业率。
7.改进和加强工资宏观调控。贯彻落实《企业最低工资规定》,保障职工工资收入的下限;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或改进完善弹性工资计划,正确引导工资水平增长;严格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过高收入;对企业工资分配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纠正不合理的分配行为。
8.加大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企业所有职工、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扩大覆盖面,把各类企业职工都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费率和待遇标准。(2)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职
工三方共同负担。试点地区要积极开展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办法,以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3)推动企业为在职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并规范补充保险办法。试点地区的社会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办企业补充保险业务。(4)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建立养老待遇
与缴费挂钩,养老金调整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相联系的机制。(5)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支付,试点地区要实行由银行代发或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直接发放养老金的办法。(6)推行以社区组织为主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企业已经建立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组织的,可先实
行企业和所在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双重领导,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有条件的地区,也可进行社会组织直接举办退管服务机构试点,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失业保险要建立失业救济、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和就业服务相结合的体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并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条件。将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非国有企业职工,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自行消化安置富余人员。
——积极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既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又要有效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试行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办法。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要建立工伤补偿、医疗康复和事故预防相结合的体制,重点是建立基金,实行按行业伤亡事故发生频率确定差别费率并依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调整的浮动费率办法,建立工伤保险促进安全生产的机制。加强劳动鉴定机构建设,严格按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
度鉴定标准》评定伤残等级。适当调整工伤待遇,妥善安置伤残职工及因工死亡职工遗属。
——生育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是建立企业缴纳保险基金制度,对因生育而造成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妇女提供经济补偿,以平衡企业负担,维护女职工权益。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试点地区应建立由各有关部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
9.建立劳动监察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试点地区要尽快健全劳动监察机构,建立劳动监察组织网络,配备劳动监察人员,全方位开展劳动监察工作。对企业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劳务中
介的管理,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运行。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依法保证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试点地区要健全完善市、县、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全方位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纠纷,为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法律保证。
10.建立职业技能开发体系,理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机构和考核组织,实行区域性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服务。根据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劳动部、人事部《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及本省《职业技能
鉴定实施办法》,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抓紧制定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原有工人考核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按照严格条件、公开竞争、择优选点的原立一批社会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部(所),并实行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制度。加强考■队伍建设,对考评员进行资格培
训、审查和认证。劳动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协商确定社会通用、技术复杂、涉及产品质量和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工种(专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试点工种,并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试点地区依据《规范》选聘专家、名师编制鉴定试题,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试点工
作。实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多方办学、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市和乡镇企业并向农村延伸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使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转岗、转业人员在就业和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试点的安排、原则和要求
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在二到三年时间内基本完成,改革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提前完成。改革的具体安排可以根据各试点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第一阶段,成立试点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由于此项改革涉及面广,需要由当地政府领导出面进行组织和协调,组成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劳动部门。
第二阶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区域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劳动部关于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改革思路,根据试点《指导意见》和试点会议精神,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各项改革内容一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使各项改革衔接配套。在方案制定过程
中,劳动部将视实际需要与可能,派出工作组进行帮助指导。方案形成后,报劳动部审批,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全面铺开。根据改革方案的设计,将区域综合配套改革全面铺开。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突破,同时要做到各项改革协调发展。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第一、二阶段工作在1994年4月完成,5月份开始正式实施。
为搞好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试点地区必须解放思想,按市场经济要求,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目标,采取大胆的改革措施,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上,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注意保护职工的利益,加强思想动员和改革宣传工
作,争取职工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在改革中保持社会稳定。
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必须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上级劳动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各试点省市劳动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试点地区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研究和解决试点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各地试点进展情况请及时报送我部区域改革试点协调小组办公室。



1994年4月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肇庆市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肇庆市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肇庆市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业经2011年5月27日十一届5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肇庆市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发挥专项资金在推动我市全民创业活动中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市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按照《关于开展全民创业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实施意见》(肇发〔2008〕13号)和《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肇发〔2010〕20号)以及市政府的有关决定,从2008年至2015年,由市财政每年在本级预算中安排市促进民营经济专项资金中用于扶持全民创业的资金。

  第三条 肇庆市中小企业局负责组织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监督检查等工作,并每年向市政府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评价。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接受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章 扶持的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五条 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及重点: 

(一)由国内民间资本独资(或控股)兴办的各类初创型中小企业,具体范围如下:

1、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3、从事农林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

4、从事旅游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的企业;

5、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

6、为支柱企业和产业集群服务、为产业链的形成填平补齐、延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以及按产业分类,进入产业集聚区的初创企业;

7、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辞职创业,归国留学人员、高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自主创业所创办的中小企业。

(二)国内民间资本独资(或控股)的中小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

(三)承担重点项目的中小企业。

(四)全民创业各类服务机构(包括从事宣传推介、项目评估、开业指导、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业务机构)。

(五)全民创业服务体系(平台)建设。

(六)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孵化器)基地建设。 

  其中生产性企业以进入产业转移工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集聚基地等投资的创业企业为扶持重点,兼顾扶持其他创业企业。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按照《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执行。

第六条 符合第五条(一)、(二)、(三)项规定的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由国内民间资本独资(或控股)兴办,在我市登记注册1年以上(含1年),并在我市各级税务机关登记纳税的企业法人。

(二)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处于成长期,且市场前景好。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

(四)依法足额纳税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无拖欠税金和社会保险费的不良记录。

(五)诚实守信,依法依规经营,没有发生违反环保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章 扶持方式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直接补助两种支持方式。扶持资金额度上限为30万元。贷款贴息是对创业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的用于在本市投资建设的贷款给予适当的利息补贴。

  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进行投资创业的企业,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额度,参照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

  以自有资金为主进行投资创业的企业和为改善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服务的单位,以及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机构,一般采取直接补助方式。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



第四章 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

第八条 申报专项资金实行1年申报1次制度。申报时间为每年第二季度,由市中小企业局另行下发通知,明确申报的条件、申报材料、时限及相关事项,同时通过肇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肇庆经贸信息网、中国中小企业广东肇庆信息网等媒体公开。在同一年度内,1家企业只能申请1个项目、1种支持方式。

  第九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申报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时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报告书。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技术等)、申请扶持理由、扶持项目绩效报告书(内容包括自筹资金的到位凭证、资金使用计划、对经济、社会、税收的贡献目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相关证明等)。

  (二)企业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原件备查,下同)。

  (三)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上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报表)或审计报告复印件。

  (四)市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依法足额纳税证明。

  (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

  (六)市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无环境违法证明。

  (七)申报项目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必须依法履行相关法定程序。

  (八)证明申报条件情况的其他资料。

  第十条 全民创业各类服务机构,申请专项资金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书。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行政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法人证明。

  (三)开展全民创业各类服务(包括宣传推介、项目评估、开业指导、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活动的文件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项目计划及资金使用计划。

  (五)证明申报条件情况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 全民创业服务体系平台、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孵化器)建设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书。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行政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法人证明。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情况等)。

  (四)证明申报条件情况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扶持企业(项目)申请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还需提供项目贷款合同及利息支出凭证复印件。申请直接补助方式支持的,还需提供已投入项目建设的自有资金支出(如设备、材料购置费,外协加工费,技术咨询费,技术开发人员工资等)的有效凭证复印件。

  第十三条 市属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由企业将申报材料一式两份报市中小企业局,报送的文件及资料应齐全清晰,文字及表格填写符合要求。市中小企业局对市属企业(项目)的申报材料真实性核查后,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入库管理,同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县(市、区)、肇庆高新区所属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由企业将申报材料送当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由当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当地财政部门对申报材料真实性核查后,联合上报市中小企业局,实行入库管理,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对列入市全民创业项目库的企业(项目),由市中小企业局组织全民创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申报企业(项目)条件进行逐项审核,推荐拟给予扶持的企业(项目)。

  由市中小企业局对拟给予支持的企业(项目)通过媒体公示,公示期为15天。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所公示企业(项目)的真实性、支持额度等问题提出异议。公示期间没有异议或经核查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中小企业局制定年度全民创业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审核时,如发现企业(项目)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由市中小企业局取消其专项资金申报资格,并且2年内不予受理该企业(项目)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中小企业局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并抄送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根据市政府批复文件,下达预算资金指标。市属企业由市财政部门按市政府批准资金额度划拨到该企业的银行账户;县(市、区)、肇庆高新区企业由县(市、区)、肇庆高新区财政部门按市财政部门划拨的扶持资金额度转账至该企业的银行账户。



第五章 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企业(项目)对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支出必须单独核算,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企业的贷款贴息资金,冲减财务费用,补助项目专项资金,计入资本公积金。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获得扶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按照财政部有关财务规定处理,自觉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如发现弄虚作假,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有关管理部门按规定将采取通报批评、暂停拨款、收回资金、经济处罚等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该企业从下一年度起5年内不得申请扶持资金。

  第十八条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或撤销的,需及时向市中小企业局报告。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编制项目支出决算,并报市中小企业局,剩余的专项资金必须如数及时退回市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项目)必须在每个季度后20天内,向市中小企业局报送项目建设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成后1个月内向市中小企业局如实报送项目建设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市中小企业局将适时组织评估小组对专项资金使用及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取得实效。

  第二十条 市中小企业局根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规定对企业(项目)使用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对企业(项目)在申请专项资金时提出的资金使用绩效目标进行评价;事中评价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绩效目标进行评价;事后评价是对项目完成后进行总体评价,绩效评价情况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可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全民创业,并参照本办法制定扶持全民创业资金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中小企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104号)


  《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5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 回良玉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以下简称收费票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收费单位)根据有权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时开具的收款凭证。
  收费票据是收费单位和被收费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物价、审计、税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收费票据的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收费票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物价、审计、公安、税务等部门以及收费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收费票据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收费票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收费票据分为通用收费票据和专用收费票据两类。
  通用收费票据是指能够满足一般收费特点、具有通用性的收费票据。专用收费票据是指为某一特定的收费项目设立、具有特定格式要求的收费票据。
  收费票据的具体种类、联数、内容、式样、规格等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规定。


  第六条 收费票据适用于不征收营业税并纳入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的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基金(含专项资金、附加)项目。
  凡涉及征收营业税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均应当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并使用税务发票。

第三章 收费票据的印制





  第七条 收费票据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并指定印刷企业印刷,同时套印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专用章。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委托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印制部分专用收费票据。
  受委托印制专用收费票据的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指定印刷企业印刷、并套印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监制章,同时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受委托印制专用收费票据的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印刷企业印刷,并套印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监制章。


  第九条 中央驻皖单位使用中央主管部门按规定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的,应当由该单位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中央主管部门规定收费票据格式、内容,明确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印制的,其驻皖单位应当向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定后,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印刷企业印刷,并套印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专用章。


  第十条 收费票据专用章、监制章的形状、规格、印色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规定。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作收费票据专用章、监制章。


  第十一条 收费票据印刷企业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票据名称、式样、数量、联次以及编号等印刷,并制定收费票据及收费票据专用章或者监制章的保管措施,不得将收费票据印刷业务委托、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印刷企业应当定期将收费票据的印刷情况汇总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委托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印制的专用收费票据,印刷企业应当定期将收费票据的印刷情况报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并由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专用收费票据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委托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省直业务主管部门予以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第十三条 禁止伪造和擅自印制收费票据。

第四章 收费票据的发放、领购、使用、保管和销毁





  第十四条 通用收费票据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委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发放,专用收费票据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委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发放。


  第十五条 收费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申请领购收费票据,并提供有权机关批准收费的文件以及财务印章或者收费专用章的印模。经审核后,发给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准购证。
  收费单位的财务机构凭收费票据准购证和本单位介绍信,向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领购收费票据。收费单位所属非独立核算的收费机构使用的收费票据,一律到本单位财务机构领取。
  中央驻皖单位以及省直各部门驻各地的直属单位,除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另有规定外,其使用的收费票据统一到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领购。


  第十六条 收费票据实行限量领购,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收费单位的具体情况,核定其每次领购收费票据的数量。
  收费票据领购的具体程序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规定。


  第十七条 收费单位使用收费票据前,应当将收费票据的种类、数量、起止号码登记入册,发现缺份、少联、错号等,应当退回发放收费票据的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处理。
  开具收费票据时,应当按照有权机关批准的收费项目、标准以及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联次等如实开具,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收费专用章。开具后的存根联应当按照顺序号装订成册。不得涂改、撕毁收费票据;对填错的废票,应当在各联上加盖作废戳记,保存备查。


  第十八条 收费票据用完后,收费单位应当将收费票据使用的起止时间、号码、收费额等在收费票据存根封面上填写清楚,加盖经办人和财务机构负责人印章,填写收费票据缴销单一式两联,送发放收费票据的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办理缴销手续。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收费票据进行检查,经检查无误的,给予注销,并在缴销单上加盖验讫印章后,收费单位方可再次领购收费票据。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收费票据,不得拆本使用收费票据,不得自行变更或者扩大收费票据的使用范围,不得无收费票据或者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票据收费。
  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票据收费的,被收费单位或者个人有权拒付。


  第二十条 收费单位或者收费项目变更、终止或者被撤销时,收费单位应当将结存未用的收费票据及收费票据领购证送发放收费票据的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缴销手续。
  收费单位遗失收费票据,应当查明原因,登报申明作废,并及时报发放收费票据的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收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费票据的管理制度。
  对已经开具的收费票据存根联、收费票据准购证和收费票据使用登记簿等,收费单位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保管期满后报发放收费票据的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审验、销毁。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及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度终了后30日内将上一年度有关收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汇总后报告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收费票据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印刷、领购、使用、取得和保管以及缴销收费票据的情况;
  (二)凭证报销、记帐的收费票据是否合法;
  (三)与收费票据有关的其他凭证、资料。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可以采取查阅、复制与收费票据有关的资料及询问当事人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也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对收费单位使用收费票据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印刷、使用收费票据的单位,应当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收费票据管理的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向财政部门检举、揭发。财政部门对单位或者个人检举、揭发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处理,并在15日内将处理情况答复检举、揭发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使用收费票据超出规定范围的;
  (二)转借、转让、代开、涂改、撕毁或者拆本使用收费票据的;
  (三)擅自销毁收费票据存根的;
  (四)无收费票据或者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票据收费的;
  (五)遗失收费票据未登报声明作废并及时报财政部门或者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的;
  (六)拒绝或者阻碍财政部门进行收费票据监督检查的。


  第二十七条 擅自印制或者伪造收费票据,擅自制作收费票据专用章、监制章的,由财政部门销毁擅自印制或者伪造的收费票据和擅自制作的收费票据专用章、监制章,并可处违法所得1至2倍的罚款,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


  第二十八条 收费票据印刷企业,擅自将收费票据印刷业务委托、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由财政部门销毁所印收费票据,取消定点印刷收费票据的资格,并可处5000元至1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有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对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财政部门可处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以及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收费票据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无偿社会集资收据和注册登记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向会员收取的会费收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款收据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收款收据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收取内部发行的各类文件资料工本费、单位内部往来和代收代办收款以及以单位名义收取的捐赠款等。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