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绵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7:58:53  浏览:90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绵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绵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绵府办发[2004]8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仙海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绵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绵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


  为做好市级储备粮管理工作,保证市级储备粮管好盘活、库存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根据《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绵府发[2004]127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 一 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市级储备粮(含油脂,下同)管理企业以及相关工作。
  第二条 市级储备粮粮权属市政府,其规模由市政府确定,收购、轮换计划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联合下达。
  第三条 市级储备粮实行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办法,形成管理科学、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节约费用的管理运作模式,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结构合理、管理规范。
  第四条 市级储备粮应集中到储藏能力较强、管理水平高、交通便利、吞吐灵活的国有大中型粮库集中管理。
  经确认的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实行市、县(市)双重管理体制,承储企业法人代表的聘任或解聘,须经市粮食局批准。
  第五条 市粮食局作为市储备粮的责任主体,对市储备粮负总责,并负责全市储备粮的日常管理工作,规划市级储备粮总体布局;审核认定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的资格;制定市级储备粮轮换方案并监督实施;监督和检查市级储备粮的库存数量、质量和统计工作。协助市财政局管理市级储备粮的费用、利息。
  第六条 市财政局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市储备粮规模,负责将市级储备粮费用、利息纳入当年财政安排的粮食风险基金预算;制定市级储备粮费用标准,监督承储企业的财务;按时将市级储备粮费用、利息直接拨付到承储企业,并监督使用情况;协助市粮食局规划市级储备粮总体布局及审核认定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的资格。
  第七条 市农发行按照市级储备粮收购、调运、轮换计划,做好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市粮油检测中心负责市级储备粮质量检验及监督;市物价局负责市级储备粮价格监督。

第 二 章 储备粮的收购

  第八条 购入市级储备粮,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组织承储企业原则上向全市进行招标采购。
  第九条 市级储备粮入库成本由市财政局、市粮食局根据招标采购价和有关费用核定。
  第十条 承储企业要执行有关粮油质量、卫生、计量等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
  第十一条 收购的市级储备粮必须是国家标准中等以上的新粮,储备粮入库后,经过市粮油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合格方可确认为市级储备粮。

第 三 章 储备粮的储存

  第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具有安全保粮条件、较高资产质量、较强经营能力、良好资信,并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粮食出入库检化验设备和粮情检测设施。
  承储企业的具体条件由市粮食局制定。
  第十三条 承储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执行本市对市级储备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对市级储备粮实行分品种、分年限、分地点、分货位储存和管理;
  (三)未经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同意,不得变动市级储备粮储存地点;
  (四)为确保市级储备粮安全,必须做到“一符”(帐实相符)、“三专”(专人、专仓、专账)、“四落实”(数量、品种、质量、地点);
  (五)按照市粮食局入库和出库通知的要求,保证完成市级储备粮的调入和调出。

第 四 章 储备粮的轮换

  第十四条 市粮食局每年应按照市级储备粮库存总量的30%安排轮换。储存年限指标以粮食生产收获年份计算,稻谷2-3年、小麦3-4年,对储存条件差的取低值,储存条件好的取高值。轮空期不得超过4个月,轮空数量不得超过储备总规模的20%。
  市级储备粮的轮换出库,由市粮食局按照储存粮食的入库时间下达轮换计划,承储企业按照计划实行先进先出;或者根据粮食的质量状况进行安排。
  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承储企业要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对储备粮进行轮换。轮换采取成本不变,以当年相同品种新粮与库存旧粮数量兑换的实物方式进行。轮换所发生的价差损益,由企业负担。轮换期间的保管费用补贴照常拨付。
  第十六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所需资金,由承储企业向当地农发行申请,农发行根据轮换计划安排资金,并实行库贷挂钩、封闭运行。承储企业根据市下达的轮换计划,轮出市级储备粮业务回笼的资金,要及时足额归还农发行贷款本息。农发行要及时安排轮进粮食所需贷款以保证新粮及时入库。

第 五 章 储备粮的动用

  第十七条 动用市级储备粮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提出计划,报请市政府批准动用。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
  第十八条 除特殊用途安排外,销售市级储备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原则上在县级以上粮油批发市场竞卖。
  第十九条 本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经市政府批准,可以动用市级储备粮:
  (一)市级储备粮实行增值性储备,当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动用市级储备粮进行高抛低吸,平抑粮价;
  (二)遇有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
  (三)市政府认为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的其它情况。
  第二十条 经批准销售市级储备粮以及进行储备粮轮换业务的,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98号)要求,免征增值税。
  第二十一条 经审核动用市级储备粮发生的价差亏损由市财政用粮食风险基金(或粮食专款)弥补;发生的价差收益上缴财政,充实市级粮食风险基金。

第 六 章 损耗与损失

  第二十二条 承储企业要及时核实、上报市储备粮储存中的正常损耗、损失。
  第二十三条 市级储备粮损耗分定额内损耗和超定额损耗。
  定额内损耗的处理参照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标准另行核定。超定额损耗由企业自行负担。市级储备粮损失分人力不可抗拒损失和人为损失。属于管理责任和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人力不可抗拒的损失,由企业及时报告市财政局、市粮食局等部门,经审核后,其粮食损失部分由财政负担。

第 七 章 储备粮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粮食局、市财政局根据市级储备粮布局规划,按照交通便利、规模承储、设施齐备、科学保粮的原则,择优选定承储单位并签订委托承储合同,承储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承储企业要按规定编制并及时向市财政局、市粮食局报送市级储备粮业务的财务报表。
  第二十六条 承储企业要建立市级储备粮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反映承储企业分品种、分库点、分仓位、分年限的储备粮数量和成本,准确反映承储企业市级储备粮购、销、调、存情况,并与市粮食局、市财政局连网,保证会计账、统计账、保管账(卡)和市粮食局、市财政局的台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等部门要对全市储备粮企业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市级储备粮的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核实库存,承储企业要加强对储粮库点的日常管理和仓储设施的维修,完善业务手续,规范操作程序。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采取定期普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储备粮严格监管,确保市级储备粮实物和收购资金、补贴资金的安全。

第 八 章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的,由市粮食局取消其承储资格;造成损失的,赔偿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的,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承储企业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市粮食局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可视情节轻重,依法变更或者解除承储合同。造成市级储备粮损失的,由市粮食局责令赔偿。

第 九 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建立储备粮的县(市)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县(市)储备粮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经济委员会、铁道部、化工部、劳动人事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液化气体罐车安全管理的通知

国家经委 铁道部 化工部 等


国家经济委员会、铁道部、化工部、劳动人事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液化气体罐车安全管理的通知
国家经委、铁道部、化工部、劳动人事部、中国石化总公司



今年六月四日,甘肃盐锅峡化工厂发往沈阳石油化工厂的液氯罐车进入北京丰台西站后,因安全阀选型和密封安装有失误,致使液氯泄漏,造成重大中毒事故。这是近几年发生的第五起液化气体罐车泄漏中毒事故。
液化气体具有易燃、易爆、高压、有毒的特点。为了加强液化气体罐车使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特作如下通知:
一、所有铁路罐车的管理,应按铁道部有关规定和化工部(85)化供字第290号《化工企业自备罐车管理办法》执行。液化气体罐车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按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日国家劳动总局(82)劳锅字第22号转发化工部《液化气体铁路槽车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液
化气体铁路罐车的设计、制造、保养和大修要坚持安全第一,确保质量,保证罐体和附件的灵敏可靠。液化气体罐车的大修单位必须经省级主管部门同意。省级劳动部门批准,并报劳动人事部备案。在此之前已经办过检修单位审批手续的,可在这次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并一并
报劳动人事部备案。
二、充装和使用企业切实加强液化气体罐车的装卸和押运管理。
装车前应按有关规定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准装车。充装量要保证准确,不准超装。充装厂未按规定装设轨道衡的,要积极作出规划,限期安装轨道衡,并定期由计量部门进行检定。
液化气体罐车应派押运员随车押运。押运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如发现所派押运人员素质不合格,造成事故的,要追究领导责任。押运人员擅离职守而造成事故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并追究领导责任。
用压缩空气装卸液氯的单位,必须对压缩空气进行干燥,并定期分析空气中的含水量。卸车后,必须将罐内空气排空,封车压力不得高于当时气温下的液氯饱和蒸汽压力。
三、铁路部门对液化气体罐车的托运、挂运和调车要加强管理,对未按规定填写“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充装记录”或无押运人的不予承运。液化气体罐车必须编入有守车并有运转车长的列车,以便押运人乘坐和随车监护。车站在调车作业时,押运人员应在场。液化气体罐车禁止溜放和由
驼峰上解散,要按规定速度连挂。
四、劳动部门应加强对液化气体罐车设计、制造、使用、运输、检修的监督检查。今年第三季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厅(局)牵头,组织当地石油、化工、铁路等部门,共同检查本通知及《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必须
严肃处理,限期解决。检查结果于十月底前送国家经委及有关部。
五、液化气体罐车在运输途中如发生泄漏时,不得继续挂运,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报告,并速请液化气体生产、使用单位,及其他熟悉液化气体性质及罐体结构的单位前来共同处理,求得解决,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1987年8月22日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思考

蔡鸿铭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或实现途径,文章旨在探讨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法治自身的体系完善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是不能没有法治的;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在于,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追求的秩序井然、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法治自身体系的完善建构能极大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治;法律体系

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在我国,“和谐社会”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而提出。而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更加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但是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对此,2005年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可见,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或实现和谐社会?我们以为,法治的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方式,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法治体系自身的完善对于和谐社会的架构作用。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历史的资源为资治之鉴,可以知利弊得失,兴衰存亡之道。和谐社会理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阐释虽然是时代话题,但实际上,追求安宁有序、富足安康,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却一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到前500年)就提出了和谐的学说,他从数学研究出发,认为世界的统一就是万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和谐比例,并且认为和谐的内涵包含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是对立之间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 540到前480年)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和谐问题上,他批评性地继承了毕氏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辨证和谐观。在他看来,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现象,并且“对立造成和谐”,和谐并不是对立面的消除,恰恰相反,和谐正是以承认对立并保持对立面为基础的,是对立的产物。“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就产生了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了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同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大治,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是商周以前禅让制的王道之治,还是《礼运》篇“大同”的理想世界,以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共和理想,都没有放弃建构和谐社会的追求。然而,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与西方同样有着数千年和谐追求的传统文明为什么在西方文明如日中天的近代突然变得步履蹒跚、江河日下?个中原因,固然不胜枚举,但就社会治理角度而言,统治者“德主刑辅”,“重礼轻法”的“人治”和“德治”之举实乃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实,法治社会不等于和谐社会,法治社会本身并不等于已经建成了和谐社会。至近代,西方各国虽然普遍建立起了以法律为主要形式进行统治的社会秩序,但我们也不能说这种秩序就已经达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比如,困扰人类数千年之久的贫富差别问题,男女之间的平等问题,涉及健康人与残疾人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问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问题,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仅仅依靠法治也无法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其中,道德和宗教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整体先进的西方文明,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发展规律:法治乃是大治之本,即,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正是在此意义上,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突出了法律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形成中的极端重要性,把法律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与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因为,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不仅需要生产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一个可靠的法律制度和按照形式的规章办事的行政机关。没有它,可以有冒险的和投机性的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受政治制约的资本主义,但是绝不可能有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的和确实核算的理性企业。这样一种法律制度和这样的行政机关只有在西方才处于一种相对来说合法的和形式上完善的状态,从而一直有利于经济活动。”2
三、和谐社会之法治构建何以可能——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同质性3
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协调一致,要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和谐稳定的,要求社会发展是全面而又可持续的,从本质上说,它与法治社会追求的秩序井然、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所谓秩序是指一种有规律、可预见、和谐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规则约束下的状态。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具体表现为,在政治领域中,要求权力的授受和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在经济领域中,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运行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要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个人自由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秩序一旦形成,社会自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自我维持、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就能减少、消除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形成符合人们期待的和谐。在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尽管有多种力量可能发生作用,但其形成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规则,不同类型的规则在秩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但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的应当是法律规则。法治之所以不同于法制,就在于它不仅强调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它表征的是这样一种现代意义的秩序。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正的社会。现代社会的和谐是机会均等、主体平等的社会,是政治法律上平等和经济利益分配平等相统一的和谐。法律有好坏良恶之分,法治国家的法律不仅是“法律之治”,而且更是“良法之治”。而公平正义则是“良法”的灵魂,是现代法律合法性的基础。另外,社会正义离不开司法正义,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失去了司法正义,社会正义也最终无法实现。在现代法治中,司法不仅具有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权威地位,而且司法裁判乃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手段,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司法的公正而具体体现。因此,司法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法治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在法律上就是指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使其享有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国家和社会应当充分保障和实现个人的福祉,促进个人人格的发展,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当前,在法律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需要在立法上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以有利于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另一方面,要协调好个人和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尽可能地赋予个人行为自由的前提下,又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尽可能地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要维护集体的利益。对于私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不涉及到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原则上不进行干预。只有在当事人出现纠纷之后,国家才以裁判者的身份行使国家权力,解决纠纷。在正确协调好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既保护制衡,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和谐关系。
最后,法治保障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法治环境。充满活力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让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发挥各方面的创造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法治就是为社会营造利益受尊重、权利可诉求、竞争有秩序、成果得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四、法治框架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法治自身框架的设计将直接关涉到和谐社会的架构,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体系内容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而且确立了各项法律的基本原则,最基本的规范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还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2、民商法。我国采用民商合一法原则。恩格斯指出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自负盈亏、诚实信用等属性的内在要求。我国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则》,但尚不完善,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去做,比如《物权法》就有待进一步制订好。《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主要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证券法》等在内的重要单行商事法律。其任务在于规范市场主体,规定交易活动的支付融资手段,确立减少风险的途径,制定海上运输的规则,规范资本市场等。
3、行政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组织与推动,还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改变旧的管理方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对经济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经营性的具体管理到宏观的管理,从行政隶属管理到依法定职能管理的转变,势必对政府的工作从客观上提出更多更高的新要求。因此,进一步健全行政法律制度以促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显得极为迫切与必要。
4、经济法。经济法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是经济管理法。经济法是利用国家强制干预来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保障其沿着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向发展。经济法大体可以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创造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法律。我国已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央银行法》、《物价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重要法律。三是国家对重要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的法律。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农业法》、《电力法》等法律。现在有必要制定诸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等重要法律。
5、社会法。社会法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劳动者、老人、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之权益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护劳动者,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市场健康发展。主要包含了三类法律。一类是《劳动法》、《劳动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等。二类是社会保险法,即社会强制(义务)保险法如《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失业保险法》、《事故保险法》等。三类是社会救济法。我国颁布了《劳动法》,但还有一些有关配套法律需要草拟,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因此,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不仅关系到改革的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势必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6.刑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还离不开刑法的保障。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和消极作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犯罪的出现。诸如违反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内幕交易罪,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罪,金融诈欺罪,商业贿赂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违反税收征管罪,洗钱罪等等。过去闻所未闻的新的犯罪层出不穷。因此,我国1997年修改了刑法,新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几十种犯罪。如不对这些犯罪严惩不贷,让贪污横行,犯罪猖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绝不可能建立起来,也绝不可能健康发展下去的。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市场经济运作中引起的民事纠纷,要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发生的行政争议要凭借行政诉讼了结;产生犯罪,则要通过刑事诉讼处罚。这方面的法律不仅是实体法的实现形式和内部生命力的表现,而且也是人民权利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其目的在于保证实体法的公正实施。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己臻完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同时避免太多企业破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强制执行法》、《破产法(包括私人企业和自然人) 》、《公司和解法》、《公司重整法》等等。

[参考书目]
1、《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2-20;
2、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4期;
3、郑惠明著:《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法治纵横》,2006年第3期。


()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